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六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《学弈》一文教学设计

《学弈》一文教学设计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6日  字体:

  

《学弈》一文教学设计
发表者: 淡紫杉

学习目标、学会本课3个生字。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,了解故事内容。

2、正确、流利的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
3、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、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。

教学重点: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

教学难点:弄懂每句话的意思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

(一)出示学过的文言警句:

1、每一食,便念稼穑之艰难;每一衣,则思纺织之辛苦。

2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

3、书读百遍,其意自见

4、温故而知新

(二)指名读,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,

1、思考:这些句子跟我们平时说话、写作所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?

2、区别文言文和白话文

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古文《学弈》一文(板书)古代人写的文章就是古文。我们称做为“文言文”。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或者写出的文章,都叫做“白话文”。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“五四”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。文言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,比如这个“之”字,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?(学生组词)

3、理解“之”字的意思。

在白话文中“之”一般当“的”讲,但在文言文中,他却有许多讲法:我们今天要学的《学弈》一文这篇文章中,就出现了六次,大致有三种讲法。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,真的有点复杂。大家一会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、理解。好了,现在我们打开课文。

二、理解课题

1、请大家齐读课题

2、学弈是什么意思?你怎么知道的?

看书下注释就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。

三、教学新课

一读

1、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,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,开始吧。读完你有什么感觉?跟我们读白话文是否一样?

2、教师指导读

(1)范读,画出停顿的地方(读古文讲究断句。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,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的方便,加上了标点。读课文的时候,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,但在一些句子中,根据他的意思,那些没有标点的地方,需要拖个长音。这样读,你自己比较好理解,听的人也容易懂。大家拿出笔来,听我读一遍,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,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。板书画斜线“/”老师读的慢一点,,拖音也放长写,明白了吗?)

(2)自由练读。根据老师的停顿,你模仿老师自己读读看。

(3)摇头晃脑地读(孩子们别笑,古人读书讲究吟咏,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,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。是这样的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”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。你们也试一试。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?

(4),大家读得不错,敢站起来晃一晃吗?重点指导“为/是其智/弗若与?要读出问的语气。(多找几个学生读3——4个)

二释

文章大家读得不错了,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可以吗?

1、“弈秋”是什么意思?说得详细点

哪句话说了他是最会下棋的人?我们一起来读读。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”

2、这句话中“者”字又是什么意思?(什么叫“作者”?读者“胜利者?那么善弈者呢?所以“者”就当“的人”来讲对吗?请你用笔记下来。)

3、第三个问题 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?(让他教两个人下棋)这两个人怎么样?一个一个说。

4、这里出现了几个“之”字,它们都当什么讲呢?

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的话

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话

思援弓缴而射之 天鹅

5、这两个学生表现不一样,那他们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?(学生回答)这里又有两个“之”,他们都是指的什么?

虽与之俱学

弗若之矣

6、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?(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绝对不能三心二意。他们学习的结果不同,不是因为智力的问题,而是学习态度不同)作者是怎样分析的?请把相关语句读出来。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谁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。

7、在这个文章中,你还有不懂的词语吗?老师引导学生理解“也”的意思。(这个“也”在现代汉语中最多见的是当“同样”讲,比如,“你去我也去。”“他朗读得也很好。”都是这个意思,但在古文中,他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,表示某种语气,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。跟现在的“吗”“吧”“呀”“啊”“了”等相似。如“非然也”可以理解为“不是这样啊”通国之善弈者也”可以理解为“全国中最善于下棋的人了”)

8、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整个寓言讲下来吗?注意千万不要干吧吧的,要填血填肉。

三背

我们读了课文,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,现在我们要把它背下来。

四、总结全文

1、学习了这篇文章,你知道了什么?

2、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孟子。

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些文言文来读读,扩大自己的知识面。下课。

本站(www.pepxiaoyu.cn )友情提醒:搜索更多相关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。

 

 
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liunianji_491_23097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